欢迎来到上海瑞沃建材有限公司官网
行业资讯
加快真空绝热板应用!《湖北省绿色建材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2022-05-31

2022年3月25日,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印发湖北省绿色建材工业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将荆州、鄂州、汉川等市县建成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自承重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集群。将黄冈、襄阳等市建成纸面石膏板、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新型防水材料、高档门窗等新型装饰装修材料产业集群。加快秸秆等生物质建材制品、木制建材、石膏建材的研发与应用,倡导零碳建材产品消费。加快研发气凝胶节能玻璃组件、光致变色玻璃、热致变色玻璃等新型玻璃,开发真空玻璃连续制备技术、铜铟镓硒、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发电玻璃制备成套技术装备。加快高效节能Low-E玻璃、真空玻璃、真空绝热板、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应用。《规划》全文如下:


湖北省绿色建材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绿色建材工业转换发展动能、转变发展方式、全方位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关键机遇期。按照《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省建材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产业支撑,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省绿色建材工业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错峰生产、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1.规模总量稳健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省建材工业营业收入稳步扩大,2016年至2020年分别达到3584亿元、3929亿元、3422亿元、3791亿元和3524亿元,其中“十三五”末建材工业营业收入比2015年增长了16.04%。截至“十三五”末,全省水泥熟料生产线达到55条,熟料产能6205万吨/年,其中产能4000t/d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34条,2500t/d及以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9条。全省现有8家玻璃生产企业、20条生产线,玻璃产能为8560万重量箱/年。2020年,全省建筑陶瓷产量2.7亿平方米;石材产业已投产及在建企业共49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7家;全省各石材产区矿口共21座,石材荒料总量达到7.75亿立方米,荒料总产能2342万立方米/年、总产量为519万立方米/年。

表1  2015年、2019年和2020年湖北省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及位次


2.产品产量稳中有进
“十三五”期间,全省主要建材产品产量稳中有进,其中新型建材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十三五”末,我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三种技术玻璃、陶瓷砖、商品混凝土、花岗石板材、防水卷材、水泥混凝土排水管、预应力混凝土桩的产量均稳步增长,花岗石板材、防水卷材、预应力混凝土桩等产品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上升。其中平板玻璃、大理石板材和花岗石板材等产品产量稳居中部第一,砖、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石膏板、陶瓷砖和水泥混凝土桩等产品产量居中部前两位。

3.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十三五”期间,全省水泥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多家水泥企业布局预拌混凝土产业,水泥龙头企业均已进入砂石骨料行业,石材产业已形成包括矿产勘查、矿山开采、石材加工、物流商贸、配套服务等各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截至2020年底,建材行业共有10个集群列入省政府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全省已经形成麻城、随县等六大石材产业聚集区和中部(麻城)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吴山镇闽商石材工业园等六个产业园区的布局。至“十三五”末,规模排名前四的水泥熟料企业产能占全省产能的70%;规模排名前四的玻璃企业的平板玻璃产能约占全省产能的90%。


4.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建材生产企业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建材模式,先后引进了包括自动包装系统、自动装车系统和工业机器人在内的生产装备,推动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新水泥”)通过建设能源管理、大数据集成、网上商城等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信息贯通;通过生产线升级,实现了智能移动IT技术与生产管理全方位融合。葛洲坝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葛洲坝水泥”)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应用,实现管理效率的大幅跃升,特别在物流领域实现了管理协同、过程透明化,提升了资源整合能力和物流服务水平。湖北昌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耀新材”)引进了3条进口生态护坡生产线,3条全自动砌块生产线,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了4条全自动芯模振动制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


5.绿色制造深入推进
全省已建成20条配有余热发电机组的水泥熟料及浮法玻璃生产线,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截止2020年,全省已建成20余条水泥窑协同处置线,年处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危废等能力达600余万吨,与“十二五”末相比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全省已有5家建材生产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10座水泥用矿山进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4座矿山被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遴选名单。“十三五”期间,全省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累计停窑18537天,共计减产水泥熟料5399万吨;减少标煤消耗5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33万吨、氮氧化物排放5.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07万吨,错峰生产成效显著。


6.对外开放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全省行业龙头企业在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点布局步伐加快,境外业务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20年底,省内水泥企业在全球两大洲6个国家已投产和在建水泥熟料生产线8条,其中6条生产线为“十三五”期间兴建;境外投产熟料产能达720万吨,占“十三五”期间我国海外投产熟料总产能的五分之一。


(二)存在问题
1.产品结构层次偏低
我省仍有日产2000吨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5条,日产2500吨生产线14条,单条生产线规模和节能降耗空间均较小;规模以下的水泥粉磨企业大量存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全省建筑陶瓷主要以墙地砖、西式瓦、青瓦等中低端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且企业同质化严重;石材行业仍以资源型、粗加工产品为主,整体结构层次亟待提高。我省新型建材产值约占行业整体的10%左右,且产品盈利水平较低。加工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等附加值低的企业,基本处于维持或亏损状态;建筑新材料发展不够,企业存在规模偏小、创新实力不足、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


2.行业集中度偏低
我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企业集中度较高,但其他建材细分行业规模偏小、产业布局分散、整体竞争力不强。陶瓷企业分散在全省15个县市,不仅集中度不高且大多数县市没有明确的细分功能定位和完善的园区规划,难以形成集群化发展优势。各地建材产业园区规模小、龙头企业数量少,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不高。全省只有当阳市有省级部门批复的陶瓷工业园,但当阳仍有多家陶瓷企业分散在园区外,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截至2020年底,全省各类机制砂石企业近千家,其中合法有效的建筑石料矿业权392宗,平均规模40万吨/年;产能500万吨/年以上企业数量仅30余家,数量占比不足3%,产能占比不足17%,资源开发集约化、规模化能力不强。


3.产业转型力度不够
产业创新存在短板,水泥行业是我省建材行业中的优势细分行业,但与国际国内标杆企业相比,除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等龙头企业外,其他企业在科技创新意识、创新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陶瓷、机制砂石等部分细分行业创新能力与标杆相比也存在差距,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我省建材工业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综合能耗位居全省制造业第三,占工业能耗总量的14.16%。


(三)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湖北省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为全省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发展更需要具有地方特色、更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作为基础保障,全省经济发展对建筑材料需求也大体保持稳定。


二是“新基建”启动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预计年新增铁路网5000公里左右,公路与铁路网密度达到0.6千米/平方千米;以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投资方向,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三是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红利带来的机遇。中央密集推出两新一重、乡村振兴等政策,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城市旧城改造及公共建筑、商业空间和其他基础设施更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随着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投资建设工程的落地,将有力地拉动建筑材料消费需求。


2.面临挑战
一是碳达峰碳中和对行业转型发展提出紧迫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到,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材行业作为我省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正全力推进碳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业态、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压减过剩低效产能,控制碳排放总量,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是资源要素制约行业发展。“十四五”期间,随着资源、能源、土地、人才等要素成本的不断提高,全省绿色建材工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随着群体性、融合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大量涌现,产业融合、联动和开放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匹配不够,适应绿色建材产业需求的行业领军人才、专业骨干和优秀工匠紧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不强。


三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我省传统建材依然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新型绿色建材、建材服务业等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期,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行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具有经济活力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难以适应新发展格局下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锚定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端化引领、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为主攻方向,瞄准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推进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领域集约化发展,推动商品混凝土、石材、新型墙材等新型建材领域延伸发展,加快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我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关键制造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大力引进和培育绿色建材新兴产业,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坚持绿色低碳。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倡导“低碳绿色化”建材运营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建材企业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努力实现建材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集约发展。逐步改变行业现有聚集性不足的现状,集约土地、资源、人才、产业政策等要素,优化企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要求,引导建材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配套企业和重大项目向园区聚集,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坚持转型升级。围绕“盘活存量、提升增量,以增量带存量、以存量促增量”的思路,一手抓传统建材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型建材发展壮大,优化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大力支持新型建材和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省“绿色化、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建材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高,产业发展集中度高,数字化与智能化程度高;龙头企业引领能力强,产业链协同能力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强”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材行业成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全省建材行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的年均增长率,到2025年突破5500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力争到2025年,全省建材新兴产业产值占建材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提高建材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推进建材产品提档升级。巩固去产能成果,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力争到2025年,全省前四家水泥熟料企业产能占行业比重达到80%,前四家平板玻璃企业产能占行业比重达到95%,力争培育1至2家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建材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快推进,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加快推广。力争到2025年,全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产品综合能耗均好于基准水平要求。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25年,全省建材行业整体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全省建材行业智能工厂数量达到10家以上。



表2 “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建材工业主要发展目标表


三、发展重点及空间布局
(一)发展重点


1.水泥
一是坚持集约化发展。严格产能置换,保持水泥熟料产能在合理区间;继续推进落实错峰生产,建立错峰生产长效机制。提高集约化水平、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适应消费多元化需求,鼓励企业加大港口、核电、道路等工程专用水泥、特种水泥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提高结构水泥、家装水泥等差异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是延伸产业链。强化需求牵引与创新驱动的协同效应,推进水泥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加快向产品深加工、产品服务和生产服务领域延伸。鼓励建材生产企业进入商品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预拌砂浆、砌块墙材、砂石骨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逐步完善新型绿色建材产业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引导水泥企业不断加快生产工艺、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提升。推进水泥迭代技术成果运用,鼓励企业提高高端装备的使用比例。依托行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装备制造商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具有湖北特色的“产学研用”公共技术平台、研发平台及测试平台等。
四是推进行业绿色发展。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固废等工作,提高水泥熟料生产线协同处置比例。加大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力度,努力增加我省建材生产企业中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矿山数量。


2.玻璃
一是加大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支持将普通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升级为高端产品生产线,鼓励依法依规建设或改造大吨位一窑多线薄板浮法玻璃生产线。
二是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玻璃。科学论证、适当增加光伏压延玻璃生产能力,不断在发电玻璃轻量化上取得创新突破。通过使用高透、减反射材料,提高原有基片5%左右的光电转换效率,在做薄、做宽新产品上取得突破。
三是加快发展光显示玻璃。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显示玻璃,力争在高世代(8.5代以上)显示玻璃上取得突破,鼓励发展TFT显示玻璃基板生产技术,加快发展玻璃深加工产业。


3.陶瓷
一是推进陶瓷企业结构优化。遵循“扶持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鼓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企业;通过能耗、排放等硬约束,淘汰一批落后企业。
二是加快陶瓷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着力开发时尚化、创意化、个性化、特色化陶瓷和卫生洁具新产品,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新市场。
三是推动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支持陶瓷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推进薄型建筑陶瓷砖(板)、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4.石材
一是打造绿色石材产业链。充分发挥湖北石材资源产业优势,平衡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进石材矿权整合;鼓励相关市州科学编制重点石材园区建设规划;依托各石材产业园和产品重点流通城市,打造包括绿色矿山、石材开采、物流、粗加工、深加工、尾矿及废料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产业链。
二是优化石材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和引进新产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细分产业,引导我省石材产业以原料产品为主向深加工延伸。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全方位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将湖北省石材产业打造为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化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大力推动石材聚集区规范化建设。
三是打造“湖北石材”金字招牌。科学合理利用省内外石材产业资源,打造“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产区”三位一体的产业品牌体系,全面提升“湖北石材”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5.机制砂石
一是优化砂石产业布局。根据全省砂石资源禀赋状况以及物流条件等情况,结合各市州重大建设工程需求,努力将宜昌打造为鄂西机制砂石重点生产区;将荆门打造为江汉平原机制砂石重点生产区;将黄石、黄冈、鄂州、咸宁打造为鄂东机制砂石重点生产区。推进建筑垃圾再生砂石项目建设,加快大冶铁矿尾矿、随县和麻城饰面石材尾料等综合利用步伐。
二是完善砂石行业管理体系。贯彻实施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鼓励研究制定机制砂石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鼓励机制砂石生产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提升机制砂石的品质。


6.新型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是大力开发新型建材。支持企业开展科研及产业化。围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高端装备、新基建等发展需要,重点推广高性能玻璃纤维池窑化生产技术、玻璃纤维大型池窑智能化生产技术、5G 用玻纤电子纱、电子布产品及技术等新型建材。
二是加快发展装配化墙材。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引导产业向定制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加气混凝土条板、石膏条板、松本板、硅钙板、空心混凝土板、陶粒复合砌块、生物质复合墙板等装配式墙材、房屋部品部件。
三是加大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推广力度。加快特种水泥、特种玻璃、特种陶瓷、高性能纤维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发展轻质高强、应用领域宽、配置功能强、资源能源消耗少、使用周期无污染的新型建材,实现无机非金属建材产品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发展。


(二)空间布局
结合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十大建材产业集群。
一是强化黄石、黄冈、鄂州、武汉、襄阳、荆门、宜昌等市水泥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武汉、荆州、宜昌、咸宁、荆门等市玻璃深加工(功能性玻璃)产业集群。
三是将荆州、鄂州、汉川等市县建成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自承重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集群。
四是将黄冈、襄阳等市建成纸面石膏板、保温装饰一体化材料、新型防水材料、高档门窗等新型装饰装修材料产业集群。
五是将宜昌当阳、黄冈浠水建成高档陶瓷产业集群。
六是将咸宁通山、黄冈麻城及罗田、随州随县、恩施咸丰等建成石材产业集群。
七是将武汉、宜昌、襄阳等市建成装配式建筑构件、城市管廊、高性能混凝土产业集群。
八是将宜昌市建成石墨及石墨烯产业集群。
九是将荆州、襄阳、鄂州等市建成摩擦材料、玻璃纤制品、耐火材料产业集群。
十是将黄石、宜昌、荆门、黄冈、咸宁等市建成机制砂石产业集群。


图3  湖北省十大建材产业集群


图4  湖北省“十四五”绿色建材产业布局

四、主要任务
(一)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强化碳效率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碳减排行动,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建材工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鼓励有条件的领域和企业率先达峰。


1.制定细分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
一是水泥行业。在巩固现有降碳成果的前提下,以持续推进水泥“二代”技术应用为抓手,以替代原燃料技术为基础,以高热值固体废物燃料替代为着力点,以提升胶凝材料性能降低水泥中熟料系数为依托,促进水泥及其下游产品低碳化发展,加速水泥“低碳化”进程。
二是玻璃行业。深入推进政策性减排,加速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实施低碳燃料替代技术,全面普及生产线余热发电技术,重点发展Low-E玻璃等节能减排技术,强化玻璃熔窑内的温度场、压力场、玻璃液面控制等核心工艺,推广燃烧效率提升技术。
三是陶瓷行业。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薄型建筑陶瓷砖(板)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产品生产技术,完善产品结构类型,充分发挥大型自动化连续生产技术的节能优势,推进行业减污降碳。
四是其他行业。推进行业能效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高端建材产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化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通过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控制等途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化发展。

表3  主要行业碳减排路径


2.优化燃料结构及原料结构
一是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研究。加快氢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氢能在建材行业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推进用于石灰石煅烧分解的高效光热技术、大型玻璃熔窑大功率“火-电”复合熔化技术、水泥窑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衍生燃料制备技术等研发应用。
二是加快原料替代技术研发及应用。鼓励企业开发高固废掺量替代生料的水泥生产技术,更大程度消纳电石渣、矿渣、磷石膏、钢渣、硅钙渣、赤泥等大宗固废,减少水泥生产对石灰石原料的消耗。
三是加快低钙水泥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含硫硅酸钙矿物、低碳胶凝材料等新型胶凝材料研发。推广应用硫(铁)铝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磷酸镁水泥等特种水泥。


3.加快推动企业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
鼓励建材生产企业积极探索氢能利用、光电煅烧、光电分解等高精尖技术,提前布局和储备一批前沿的碳减排技术;推进利用建材行业CO2强化驱油及页岩气开采、探索建材与石油化工/盐田开采等行业的深度耦合,探索水泥捕集二氧化碳联产制备碳酸钙、纯碱、甲醛等技术,加大二氧化碳封存、应用技术推广力度。开发适用于建材行业的CO2咸水层、地下矿山采空层的深地质封存技术。


(二)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1.加快信息化技术应用
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建材企业的应用,提升建材工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推进5G通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与建材行业深度融合,提高行业智能运营和智慧化管理水平。着力构建借助“软硬件+互联网+AI”智能集合的水泥智能工厂;积极引导陶瓷企业加快生产设备升级,工艺流程优化再造;鼓励机制砂石企业采用风选先进工艺控制石粉含量,推动装备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打造智能化车间,建设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工厂。


2.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及新工艺研发
不断完善建材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和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能力,推广适用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支持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突破,加快推进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熟料技术产业化,提高废弃磷石膏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加强行业节能减排,推广先进高效的环保技术与装备,推广干法制粉、陶瓷砖薄型化、卫生陶瓷轻量化、水循环利用等技术与装备。
重点推进玻璃熔窑窑外预热工艺技术、大型玻璃熔窑一窑多线技术、玻璃全流程智能化分析预测与控制、节能玻璃宽板在线高均匀镀膜技术、玻纤池窑潜没式燃烧技术等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建材隧道窑和辊道窑大型化技术、融合智能化精准控制技术、高温红外反射节能涂料及其窑炉应用技术、水泥生料辊压机终粉磨、立磨外循环粉磨技术、节能玻璃宽板在线高均匀镀膜技术、高效模块化窑衬技术、玻纤全流程仿真模拟技术、BIM设计技术等。


3.加快节能低碳建材产品研发与应用
加快秸秆等生物质建材制品、木制建材、石膏建材的研发与应用,倡导零碳建材产品消费。加快研发气凝胶节能玻璃组件、光致变色玻璃、热致变色玻璃等新型玻璃,开发真空玻璃连续制备技术、铜铟镓硒、碲化镉薄膜太阳能发电玻璃制备成套技术装备。开发碳纤维等新材料,玻纤/碳纤拉挤技术,加快100米级及以上超大型风电叶片模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研究,发展低风速风电叶片、海上风电叶片,开发70MPa以上车载高压复合储氢气瓶的轻量化设计与优化技术。加快高效节能Low-E玻璃、真空玻璃、真空绝热板、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应用。


(三)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1.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以国际先进标准为标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发挥市场主体在攻克产业基础“卡脖子”问题和补短板中的引领作用,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能够生产某些关键设备和先进产品的建材生产企业。强化技术水平的优化提升,重点攻关需求量大、应用面广、有较好技术基础的建材产品,解决相关产业国产化配套问题。鼓励行业自律组织及专业机构开展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行业标准宣贯、质量标杆和品牌评价活动,加大产业集群品牌、企业品牌等培育,提高品牌影响力,实现湖北省建材生产企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2.推进产品提档升级
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推广普及卓越绩效、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模式,推进建材产品提档升级。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大产品测试评价、设备维修保障、供应商质量管控、制造风险分析等环节工作力度。加强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管控体系,健全水泥、防水材料、隔热保温材料等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

 
3.保持合理产能规模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合规产能置换,推动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保持合理产能规模。严格落实《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履行产能置换听证会和社会监督程序。巩固去产能成果,严禁水泥和平板玻璃违规新增产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禁新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四)加快提高行业集中度
1.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省内重点企业,不断补链、强链、延链,形成完整、稳定的产业链及供应链和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强资源整合,鼓励有实力的建材生产企业跨区域、地域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特色企业;鼓励建材国有企业进行混改,增强行业发展活力。
2.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
鼓励重点建材生产企业发挥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比较优势,按照自愿原则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鼓励新型墙体材料、机制砂石、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建筑用砖、水泥砼制品等细分行业加大联合重组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统筹推进规划实施
做好本规划与《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协同推进实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规划重点工作任务,适时开展评估,对规划目标、执行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成。
(二)强化财税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作用,加大建材工业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发挥好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省创投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建材工业开展产品提档、装备升级、结构优化等新一轮技术改造。
(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围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产业资金、人才、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落实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等政策,加强监管执行力度,严格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执行行业能耗准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标准,健全节能标准和计量体系,完善节能评估制度,实现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以重点企业产学研平台建设为基础,促进专业人员素质提升,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鼓励科技人才定向流动、多点从业。着力引进培育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高校建材工业相关学科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建材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行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No:83205